心理学科目全程课程,限时低至399元
(2/5) 偏见的社会根源
(一)社会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不仅滋生了偏见,也造就了不信任,实验证明了二者之间的相关:群体之间受到的待遇越不平等,群体间的信任和合作就越少。 (二)冲突产生偏见 憎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这是人类的本性。发生冲突时,态度很容易被改变。用标签(刻板印象)来贬低对方的人格。 (三)权威人格 权威主义人格的倾向——不能容忍软弱,具有惩罚性的态度以及服从群体内部的权威。阿多纳和他的同事(1950)认为具有权威人格的个体特别容易出现偏见和刻板印象。 近来关于权威人格的研究发现,权威人格的个体在童年时通常受到苛刻的管束,这导致他们的敌意和冲动,并将这些冲动“投射”到外群体身上。或者可以解释:动荡的社会产生独裁者。 (四)从众 偏见一旦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由于惯性而持久存在。如果偏见被社会所接受,那么许多人将会遵循阻力较小的通道,顺从这种潮流。他们的行为可能是因为憎恨的需要而产生,但更可能因为被人喜欢和接受的需要而产生。因此,当人们知道别人也是如此之后,会变得更容易赞成(或反对)歧视。 (五)社会制度的支持 种族隔离是社会制度(学校、政府、媒体)助长偏见的一种形式。 电影和电视节目同样也体现并且强化了各种盛行的文化态度。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里,笨拙天真的非洲裔管家和女仆形象促进了它们所反映的刻板印象经久不衰地延续下去。在电视节目中,黑人角色比白人角色有更多皱眉或其他消极的非言语行为,这强化了观众潜意识的种族偏见。 社会制度对偏见的支持往往是不知不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