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科目全程课程,限时低至399元
(1/4) 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① 心交感神经及作用 节前神经递质:Ach 节后神经递质:NE 作用受体: 心肌细胞膜β1-R 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效应 ② 心迷走神经及作用 节前神经递质:Ach 节后神经递质: Ach 作用受体:心肌细胞膜M-R 作用: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效应 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机制 (例题) 乙酰胆碱对心肌生物电活动的作用(ACD) (2012) A.窦房结细胞最大复极电位超级化 B.心房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 C.窦房结细胞4期去极速度减慢 D.减少内向Ca2+流 (例题) 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慢,是由于窦房结细胞发生下列哪 (B) 种改变所致? A. K+通透性降低 B.K+通透性增高 C. Ca+通透性增高 D.Na+通透性增高 E.CI-通透性增高 2.血管的神经支配 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1) 缩血管神经,都是交感神经(又称交感缩血管神经) 节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节后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受体: α受体:血管收缩(为主) β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 a.有1-3次/秒的紧张性活动 b.不同血管其分布密度不同: 皮肤最密,骨骼肌和内脏次之,冠脉和脑血管较少。 (2)舒血管神经: ① 交感舒血管神经 递质: 乙酰胆碱 分布:骨骼肌、汗腺血管 平时无紧张性活动,应激反应时使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 ②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 递质:乙酰胆碱 受体:M受体 分布软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沁腺,外生殖器 ③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 轴突反射 ④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159.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血管是(2007) (A) A 皮肤血管 B 骨骼肌血管 C 内脏血管 D脑血管 (二) 心血管中枢 1.基本中枢—延髓 存在控制心血管活动的心迷走,心交感,交感缩血管N元。平时有紧张性活动,分别称…紧张 ①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 心交感紧张也源于此区N元。 ② 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 ③ 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 ④ 心抑制区(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下丘脑:重要的整合部位 小脑:如刺激顶核,BP↑,与姿势、体位调整相适应 大脑(尤其是边缘系统),可影响上述心血管N元活动 (三)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1)压力感受器 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的神经末梢。 适宜刺激:血管壁的牵张度≈血压的变化。 (2)传入神经 窦N(加入舌咽N)。 弓N(加入迷走N)。 (3)中枢联系 其传入冲动先到达孤束核再与心血管中枢联系 (4)反射效果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感受的刺激是血管壁的被动扩张 反射弧组成: 生理意义: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压力感受性反射生理意义: ①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②调节快速BP波动,维持BP相对稳定。 最适调节范围:窦内压60~180 mmHg 窦内压在平均动脉压水平(100mmHg)左右变动时,该反射最为敏感。 ③有利于维持心,脑的正常血液供应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存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感受器称为心肺感受器。 心肺感受器反射对血量及体液的量和成分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3.颈A体和主A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结果:呼吸↑ 、心率↑ 、血压↑ 、 心脏血流量↑ 、内脏血流量↓ 化学感受器只有在低氧、窒息、失血、动脉血压过低、酸中毒等情况才会发挥作用。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 ① 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 外周感受器对PO2↓[H+]↑PCO2↑(尤其PO2↓)敏感; 中枢感受器对[H+]↑PCO2↑(尤其PCO2↑)敏感。 ② 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Bp过低(即窦弓反射反应降低时)时才起作用。 ③ 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Bp的调节作用 ④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种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即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⑤ 对心输出量的影响:直接作用是↓;间接作用是↑